分享到:
1938年5月,为了粉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抗日联军“聚而歼之”的阴谋,抗联第二路军的第四、第五军开始了漫长的西征路。两军的女战士组成妇女团,与其他男战士一起,跋山涉水,并肩战斗。一路艰难险阻,一路惨烈鏖战。到这一年 9月底,妇女团血洒征程,只剩下了指导员冷云等八名女战士。而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10月上旬的一天,妇女团随队到达了乌斯浑河河畔。时值秋雨绵绵,河水暴涨,而渡船也早已被日军破坏。此时的她们早已饥寒交迫,困顿至极,疲惫不堪,抗联战士决定在这里休整一夜。深秋的乌斯浑河河畔,天已大寒,夜风刺骨。为了取暖,战士们沿着河岸点燃了十几堆篝火。篝火映红了翻滚的乌斯浑河,带来了温暖,却暴露了目标。
第二天拂晓,正准备渡河的抗联战士突然遭遇了日军的袭击。为掩护抗联部队突围,冷云等八名女战士立即向敌人开火,并将敌人的炮火吸引过来,双方展开激战。日军见抗联队伍已突围,更加气急败坏地向冷云等人所在的河岸阵地扑来。狂轰滥炸下,阵地上草木横飞,负伤的身体和打光的弹药使年轻的女战士们面临着生命与屈辱的抉择。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女战士们目光对视,冷云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粮绝了,只有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部队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对!咱们宁可站着死,也决不跪着生!”女战士们投出了最后的三颗手榴弹,用坚定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回应了敌军劝降的嚎叫,她们互相搀扶着,坚定地、一步一步地向汹涌的乌斯浑河走去。
八名女战士年轻的热血染红了乌斯浑河。她们的躯体,连同她们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融入了江河,铸就起一座抗击外侮、尊严不可欺的历史丰碑。这八位优秀的中华儿女是冷云、杨贵珍、胡秀芝、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1982年,林口人民为了纪念她们,在她们的牺牲地建立了纪念碑,碑的正面刻着八个红光闪闪的大字:“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本文摘自《英模伴我成长—建党百年写给青少年的故事集》(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