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陈景润,193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还当过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1957年,由于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他住在一个仅有6平方米的锅炉房,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没日没夜地反复计算,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 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陈氏定理”。1978年,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陈景润的名字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甚至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观。
在很多人眼里,陈景润只知道数学研究,他迂腐、呆笨,近乎“傻子”,其实这位数学天才的心里有国、有家也有爱。1979年1月,陈景润应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邀请,首次出访美国。他没有去任何地方游玩,整天泡在书房、办公室、图书馆。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的伙食就是牛奶、面条和鸡蛋。4个月之后,陈景润回到北京,把在美国做研究工作节省下来的 7500 美元全部 捐献给国家。
在妻子的眼里,陈景润是好丈夫、好父亲。1984年,陈景润患了帕金森综合征, 长期住院。为了照顾他,领导决定让他的妻子专职照顾他,但陈景润坚决不同意,他对妻子说:“你一定要去上班,你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光为我一个服务不可以。
另外,我生病已经影响了工作,如果两个人都不工作的话,心里就更过意不去了。” 对于老师华罗庚,陈景润始终怀着感恩之情,他明白,如果没有恩师的指导和提携,就没有他的成绩。1985年,得知华老去世的消息,陈景润坐着轮椅参加了华老的追悼会,在追悼会现场,生活无法自理的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站了起来,借助别人的搀扶,整整站40分钟。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综合征10多年之后,陈景润因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病逝,终年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本文摘自《英模伴我成长—建党百年写给青少年的故事集》(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