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湖南韶山人。1930年10月24日,毛岸英8岁生日那天,母亲杨开慧被捕,不久惨遭敌人杀害。此后,毛岸英在经历了5年“不堪回首”的上海流浪生涯之后,1936 年,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从海上经巴黎抵达莫斯科,入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毛岸英先后 3 次上书斯大林,要求参加苏联红军,上前线与德军作战,但始终没有得到回信。1943 年 1 月,参军意愿强烈的他来到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学习,被授予中尉军衔,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4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他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继续深造。军校毕业后,毛岸英任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战略反攻,长驱数千里,冒着枪林弹雨,驰骋于欧洲战场。1946 年 1 月,毛岸英回到延安。不久,他被父亲毛泽东送往“劳动大学”,与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随后,又跟随田家英等人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与哲学。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从湖南回到北京,与父亲彻夜长谈,表达了想要出国作战的心愿。临行前,父亲对毛岸英说:“你是共产党员,又是毛泽东的儿子,到了朝鲜战场上,就更要吃苦在先,牺牲在前!”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
10月,毛岸英随第一批志愿军出国作战,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积极工作,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不幸的是,11 月 25 日,当敌人侦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的大榆树附近电报信号频出时,派轰炸机在司令部驻地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与作战参谋高瑞欣未及脱身,壮烈牺牲。毛岸英时年 28 岁。志愿军总部就安葬毛岸英烈士一事给中央军委发来一份请示,军委总干部部起草了复电,要求志愿军总部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对此,毛泽东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但他也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他生在中国,战斗在朝鲜,牺牲在朝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荣。就让他留在朝鲜,与牺牲的同志们在一起吧。”此情此景,真可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本文摘自《英模伴我成长—建党百年写给青少年的故事集》(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